2018-09-20
精雕细琢的广式红木宫灯,雕梁画栋的岭南古典园林,咫尺之间尽显南粤匠心。9月20日,中国手工艺一级大师,广东省非遗“广式红木宫灯”代表性传承人罗昭亮从艺30年首次艺术成就展在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举办亮灯仪式,向公众展现广府人文风情和非遗工匠的艺术成就。展览将持续到10月31日结束。
广式红木宫灯成长史:“海丝”起家,繁荣兴盛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在中国灯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兼具照明和装饰之用途。它是集木艺、雕刻、漆饰、绘画等多种手艺于一身的精湛工艺品,映射出中国古典造型中的艺术之美。宫灯的分支众多,广式红木宫灯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风格吸收了南粤地域的人文风情及西方文化艺术,将百艺致用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广式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东南亚各国的优质木材由广州进口,宫灯匠人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赋予广式红木宫灯最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进贡朝廷,使它成为独立的一种宫灯分支。《谈径》记明朝京师灯市灯云:“灯之贵重华美,……时年所未经目者,大抵闽粤技巧,苏杭锦绣,洋海物料,选集而成,若稍稍随俗无奇,不敢出也。”反映了广式红木宫灯用料珍贵、制作精良,在上元节成为倾倒众生的稀见花灯之史实。
清代,玻璃经广州传入中国,宫灯匠人将玻璃镶嵌于宫灯之上。嵌有玻璃的广式红木宫灯被认为是上品,据乾隆十七年《宫中·进单》记载:“两广总督阿里衮进‘紫檀画玻璃八方灯二对’”。宫灯作为清代帝后赏赐王公大臣的礼品,开始传出宫外,逐渐流入民间。后来,匠人把灯架改良成可装卸以便于长途运输,广式红木宫灯开始借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一度得到“中国灯”的美誉。
罗昭亮:广式红木宫灯的守护者、革新者
罗昭亮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出生于手工艺世家,父亲是一位“三行佬”(坭水、斗木、油漆),叔父是一位“花梨佬”(红木雕刻艺人)。罗昭亮少年时,一次驻足于中华宫灯厂橱窗前的美好记忆在他内心埋下了“宫灯梦”。到了上世纪80年代,广式红木宫灯产业开始式微,93年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华宫灯厂倒闭。不忍广式红木宫灯从此失传,年过半百的罗昭亮毅然转行,立志用毕生余力专注于广式红木宫灯的守护。
他传承了先辈的传统技艺,几近固执地保留传统广式红木宫灯的基础特色,灯架采用珍贵红木,雕刻保留精深的“广作”木雕工艺。另一方面,他又大胆地进行造型、动力、照明等方面的改进。他曾研制出适用于不同民族、不同节日可使用的“百变假日灯”。如今,年逾八十的罗昭亮依然精力充沛,保留着创作的激情,佳作不断,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本次罗昭亮广式红木宫灯艺术成就展汇集了他从艺以来屡屡获奖的一系列宫灯,包括《龙凤呈祥灯》、《广州宫灯》、《3米华夏之夜走马灯》、《中国梦宫灯》、《一带一路灯》等,一盏盏精美的宫灯中,闪耀的是罗昭亮传奇的艺术人生和不懈追求。这些宫灯不仅造型新颖、工艺复杂,彰显出独特的装饰性审美价值,而且主题紧扣时代气息,表达了创作者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诚挚热爱。
广式红木宫灯温暖“古宅”:华灯艺彩,余荫留光
传统的广式红木宫灯灯架采用精巧、细密的榫卯结构连接组合而成,其架构与中国古代建筑“四梁八柱”的木架结构毫无二致。因此,既具有照明的实用性,又具有陈设观赏性的宫灯,配置在古建筑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余荫山房曾在80年代购置中华宫灯厂出品的广式红木宫灯一批,历经三十余年的使用,其灯架依然坚实,但其玻璃画早已褪去光彩,画面模糊不清。罗昭亮受邀为这些宫灯进行了修复,同时创作了一批与园林美景相宜的挂灯,为余荫山房增添了“深柳萃华”、“星芒”、“花雨”等动人景致。其中,《玲珑八景灯》由罗昭亮以玲珑水榭为原型设计制作,造型顶部形式建筑的屋顶,中部作亭台廊柱、围栏造型。八方柱头、各处花牙采用40只凤凰装饰。罗昭亮将余荫山房的建筑、装饰、园艺等美景化为24幅灯画,使得人们在赏灯的同时,可以看到余荫山房“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画面,极具艺术感染力。
旅游+文化:促进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普及
20日上午,余荫山房园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宫灯走秀,模特手持十款由罗昭亮和其女儿罗敏欣设计的宫灯。在广式红木宫灯大讲堂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敏欣向市头小学书画社的学生传授制作技艺。罗昭亮的孙女,广式红木宫灯新生代卢碧瑶也到场展演,祖孙三代齐心协力推动家族手工技艺的传承普及。罗昭亮表示,此次宫灯以旅游文化活动的形式鲜活呈现,让大众可以真正走进传统文化,他希望把宫灯节打造成旅游节庆品牌,从而振兴、发展和发扬传统技艺。
展览期间,余荫山房还将举办“南山小匠人”手工作品展、文化创意展、佛不止一相·石像展等百花齐放的民间文化艺术,大大丰富市民的旅游文化生活。